技術領域
[0001] 本
發(fā)明屬于機械設計、
機器人技術領域,具體來說,是一種具有單向柔性指節(jié)的自適應手指。
背景技術
[0002] 人類的手靈活精巧,抓握
力大,能夠勝任各種復雜的任務。如果機械手能夠像人手一樣實現(xiàn)各種復雜動作,無疑會極大地提升工作效率。
[0003] 過去幾十年中,靈巧手的研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一般來說,機器人靈巧手有3至5個手指,每個手指有2至4個
自由度,且每個自由度均可由
驅動器驅動。國內外比較成功的靈巧手有Stanford/JP手,Robonaut手,Shadow手,KAWABUCHI手,UBH3手,BH系列手和HIT/DLR系列手等。然而,由于靈巧手不具有自適應抓取能力,因此常常需要依靠復雜的傳感系統(tǒng)和控制系統(tǒng)才能實現(xiàn)穩(wěn)定抓取;過多的驅動器使得其機械結構相對復雜;高昂的價格也限制了它的應用。
[0004] 為了克服靈巧手的這些不足,一種自適應欠驅動
機器人手的設計近年來得到了越來越多研究人員的重視。這種機器人手的驅動器數目要少于它的自由度數,通過關節(jié)被動柔順的方式實現(xiàn)自適應抓取,提高了抓取的
穩(wěn)定性,擴大了抓取空間。由于不必為每個關節(jié)都安裝驅動裝置,因此機械結構也更為簡單。SARAH手、TBM手、Southampton手、SDM手、GCUA系列手等都是這類
欠驅動手中的典型。然而,由于這些欠驅動手的被動柔順關節(jié)的數目十分有限,一般不會超過三個,因此其自適應的能力也很有限,抓取穩(wěn)定性也很難保證。
[0005] 無論是靈巧手還是欠驅動手,其指節(jié)都是剛性的,在抓取物體時與物體一般最多可實現(xiàn)三點
接觸,各接觸點抓取力很容易分布不均,因此常常需要依靠復雜的傳感系統(tǒng)和控制系統(tǒng)才能實現(xiàn)穩(wěn)定抓取;雖然也有一些機械手通過在指面上
覆蓋具有適當彈性的、摩擦因素高的材料來實現(xiàn)軟指面抓取,但由于機械手整體尺寸的限制,
覆蓋層不可能太厚,其
變形量也十分有限。
發(fā)明內容
[0006]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提出一種具有單向柔性指節(jié)的自適應手指機構,包括近指節(jié)、中指節(jié)、遠指節(jié)、傳動機構與手指
基座。
[0007] 所述近指節(jié)與中指節(jié)均由至少兩個剛性指節(jié)單元構成,全部指節(jié)單元間通過第一連接軸兩兩
串聯(lián),相鄰兩指節(jié)單元間通過第一
扭簧相連;通過第一扭簧使相鄰兩指節(jié)單元在無外力作用時相互貼合。
[0008] 上述近指節(jié)與中指節(jié)中位于末端的指節(jié)單元作為末端連接件;位于前端的指節(jié)單元作為前端連接件;由此,中指節(jié)中的末端連接件通過第二連接軸與近指節(jié)中前端連接件串聯(lián);中指節(jié)中的末端連接件通過第二連接軸與近指節(jié)中前端連接件間安裝有第二扭簧;通過第二扭簧可使近指節(jié)中末端連接件與中指節(jié)中前端連接件間在無外力作用時相互貼合;中指節(jié)中前端連接件通過第三連接軸與遠指節(jié)串聯(lián);上述遠指節(jié)的一側具有捏取面,另一側具有限位面,且限位面與捏取面垂直;近指節(jié)中末端連接件與基座上固定安裝的
水平
驅動軸套接。
[0009] 所述傳動機構包括一級錐
齒輪、二級
錐齒輪、驅動
電機、欠驅動
連桿機構與平行捏取連桿機構;其中,
驅動電機固定安裝在基座上,驅動電機
輸出軸上同軸套接有一級錐齒輪;二級錐齒輪套接在驅動軸上,且與一級錐齒輪
嚙合。
[0010] 所述欠驅動連桿機構包括第一欠驅動連桿、第二欠驅動連桿、第三連桿、第四欠驅動連桿;其中,第一欠驅動連桿的鉸接端與第二欠驅動連桿鉸接端A鉸接;第三欠驅動連桿為彎折連桿;令彎折處兩端分別為桿A與桿B;由此,第二欠驅動連桿的鉸接端B與第三欠驅動連桿的彎折處鉸接;第三欠驅動連桿中桿A的端部與第四欠驅動連桿的鉸接端A鉸接。
[0011] 上述結構的欠驅動連桿機構中,第一欠驅動連桿的安裝端套接在驅動軸上,與二級錐齒輪固連;第三欠驅動連桿中桿B的端部套接在第二連接軸上;第四欠驅動連桿的鉸接端B與遠指節(jié)鉸接。
[0012] 所述平行捏取連桿機構包括第一捏取連桿、第二捏取連桿、第三捏取連桿、第四捏取連桿與第五捏取連桿;其中,第一捏取連桿的鉸接端與第二捏取連桿鉸接端A鉸接;第三捏取連桿為彎折連桿;令彎折處兩端分別為桿A與桿B;由此,第三捏取連桿中桿A與第二捏取連桿的鉸接端B鉸接;第四捏取連桿的鉸接端A與第三捏取連桿的彎折處鉸接;第四捏取連桿的鉸接端B與第五捏取連桿的鉸接端鉸接;
[0013] 上述結構的平行捏取連桿機構中,第一捏取連桿的安裝端套接在驅動軸上,第一捏取連桿與基座間安裝有第三扭簧;第三扭簧套接在驅動軸上,一端與基座底面固連,另一端與第一捏取連桿固連;且基座底面上設計有斜面,通過第三扭簧使第一捏取連桿與斜面貼合;第三捏取連桿的鉸接端B套接在第二連接軸上;第五捏取連桿的安裝端與遠指節(jié)鉸接;所述第五捏取連桿與遠指節(jié)間安裝有第四扭簧;第四扭簧套接在第三連接軸上,一端與第五捏取連桿固連,另一端與遠指節(jié)固連;且通過第四扭簧的作用,使遠指節(jié)上的限位面與第五捏取連桿貼合;此時遠指節(jié)的捏取面與水平面垂直。
[0014] 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在于:
[0015] (1)本發(fā)明自適應手指機構采用了一種由多個剛體串聯(lián)而成的新型指節(jié)結構,通過在各剛體之間安裝扭簧使指節(jié)具有了柔性,實現(xiàn)了手指的高欠驅動和高形狀自適應性;
[0016] (2)本發(fā)明自適應手指機構集成度高,控制系統(tǒng)和驅動系統(tǒng)可完全隱藏在手掌中;
[0017] (3)本發(fā)明自適應手指機構與其他自適應手指機構相比,抓取空間更大,包絡抓取物體的能力更強。
附圖說明
[0018] 圖1為本發(fā)明自適應手指機構立體示意圖;
[0019] 圖2為本發(fā)明自適應手指機構正視示意圖;
[0020] 圖3為本發(fā)明自適應手指機構中指節(jié)單元連接方式示意圖;
[0021] 圖4為本發(fā)明自適應手指機構指節(jié)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0022] 圖5為本發(fā)明自適應手指機構中欠驅動連桿結構及安裝方式示意圖;
[0023] 圖6為本發(fā)明自適應手指機構中平行捏取連桿結構及安裝方式示意圖;
[0024] 圖7a為本發(fā)明自適應手指機構中近指節(jié)、中指節(jié)與遠指節(jié)整體運動示意圖;
[0025] 圖7b為本發(fā)明自適應手指機構中近指節(jié)根據物體形狀發(fā)生形變貼合物體表面示意圖;
[0026] 圖7c為本發(fā)明自適應手指機構中中指節(jié)根據物體形狀發(fā)生形變貼合物體表面示意圖;
[0027] 圖7d為本發(fā)明自適應手指機構中近指節(jié)、中指節(jié)以及遠指節(jié)扣緊物體示意圖;
[0028] 圖7e為本發(fā)明自適應手指機構捏取物體示意圖。
[0029] 圖中:
[0030] 1-近指節(jié) 2-中指節(jié) 3-遠指節(jié)[0031] 4-傳動機構 5-手指基座 6-指節(jié)單元[0032] 7-第一連接軸 8-第二連接軸 9-第三連接軸[0033] 10-驅動軸 11-第一扭簧 12-第二扭簧[0034] 13-第三扭簧 14-第四扭簧 15-斜面[0035] 16-限位連桿 301-捏取面 302-限位面[0036] 401-一級錐齒輪 402-二級錐齒輪 403-驅動電機[0037] 404-欠驅動連桿機構 405-平行捏取連桿機構 404a-第一欠驅動連桿[0038] 404b-第二欠驅動連桿 404c-第三欠驅動連桿 404d-第四欠驅動連桿[0039] 405a-第一捏取連桿 405b-第二捏取連桿 405c-第三捏取連桿[0040] 405d-第四捏取連桿 405e-第五捏取連桿
具體實施方式
[0041] 下面將結合附圖和
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0042] 本發(fā)明自適應手指機構,如圖1、圖2所示,包括近指節(jié)1、中指節(jié)2、遠指節(jié)3、傳動機構4與手指基座5。
[0043] 所述近指節(jié)1與中指節(jié)2均由至少兩個剛性指節(jié)單元6構成,全部指節(jié)單元6間通過第一連接軸7兩兩串聯(lián),如圖3所示,相鄰兩指節(jié)單元6間通過第一扭簧11相連;第一扭簧11套接在第一連接軸7上,兩端分別與兩相鄰指節(jié)單元6固連;通過第一扭簧11使相鄰兩指節(jié)單元6在無外力作用下相互貼合,使各個指節(jié)單元6的軸線共面,實現(xiàn)各個指節(jié)單元6間的機械結構限位;通過第一連接軸7與第一扭簧11實現(xiàn)相鄰指節(jié)單元6間的單向柔性轉動。本發(fā)明中指節(jié)單元6為由頂板601與縱板602構成的一體結構,如圖4所示;頂板601與縱板602間垂直相連,截面為T型;縱板602兩側面上分別設計有兩個凸
耳A603與兩個凸耳B604;兩個凸耳A603間距小于兩個凸耳B604間距。令兩相鄰指節(jié)單元6中的一個為指節(jié)單元A,另一個為指節(jié)單元B,相鄰兩指節(jié)單元6間的連接方式為:指節(jié)單元A上的兩個凸耳A603與指節(jié)單元B上的兩個凸耳B604相互配合(指節(jié)單元A上的兩個凸耳A603插入到指節(jié)單元B上的兩個凸耳B604間),通過第一連接軸7串聯(lián);而第一連接軸7上套接的第一扭簧11,第一扭簧11位于指節(jié)單元A與指節(jié)單元B的縱板602間;由此,通過第一扭簧11使指節(jié)單元A與指節(jié)單元B的頂板601側邊貼合。
[0044] 上述近指節(jié)1與中指節(jié)2中位于末端的指節(jié)單元作為末端連接件;位于前端的指節(jié)單元作為前端連接件。由此,中指節(jié)2中的末端連接件通過第二連接軸8與近指節(jié)1中前端連接件串聯(lián);中指節(jié)2中的末端連接件通過第二連接軸8與近指節(jié)1中前端連接件間安裝有第二扭簧12,第二扭簧12套接在第二連接軸8上,兩端分別與中指節(jié)2中的末端連接件及近指節(jié)1中前端連接件固連;通過第二扭簧12可使近指節(jié)1中末端連接件與中指節(jié)2中前端連接件間在無外力作用下相互貼合,實現(xiàn)近指節(jié)1與中指節(jié)2間的機械結構限位;
且使近指節(jié)1與中指節(jié)2中各個指節(jié)單元6的軸線共面。中指節(jié)2中前端連接件通過第三連接軸9與遠指節(jié)3串聯(lián)。上述遠指節(jié)3的一側具有捏取面301,另一側具有限位面302,且限位面302與捏取面301垂直。近指節(jié)1中末端連接件與基座5上固定安裝的水平驅動軸10套接,可自由轉動?;诒景l(fā)明中指節(jié)單元6的結構,可將中指節(jié)2中末端連接件上的兩個凸耳A603與近指節(jié)1中前端連接件上的兩個凸耳B604間通過第二連接軸8串聯(lián);
近指節(jié)1中的前端連接件上的兩個凸耳A603通過第三連接軸9與遠指節(jié)相連;近指節(jié)1中的末端連接件上的兩個凸耳B604與驅動軸10套接。
[0045] 所述傳動機構4用來驅動本發(fā)明自適應手指的運動,包括一級錐齒輪401、二級錐齒輪402、驅動電機403、欠驅動連桿機構404與平行捏取連桿機構405;其中,驅動電機403固定安裝在基座5上,驅動電機403輸出軸上同軸套接有一級錐齒輪401。二級錐齒輪402套接在驅動軸10上,且與一級錐齒輪嚙合401。
[0046] 所述欠驅動連桿機構404包括第一欠驅動連桿404a、第二欠驅動連桿404b、第三連桿404c、第四欠驅動連桿404d,如圖5所示。其中,第一欠驅動連桿404a的鉸接端與第二欠驅動連桿404b鉸接端A鉸接;第三欠驅動連桿404c為彎折連桿;令彎折處兩端分別為桿A與桿B;由此,第二欠驅動連桿404b的鉸接端B與第三欠驅動連桿404c的彎折處鉸接;第三欠驅動連桿404c中桿A的端部與第四欠驅動連桿409的鉸接端A鉸接;
[0047] 上述結構的欠驅動連桿機構404中,第一欠驅動連桿404a的安裝端套接在驅動軸10上,與二級錐齒輪402固連;第三欠驅動連桿404c中桿B的端部套接在第二連接軸8上;
第四欠驅動連桿404d的鉸接端B與遠指節(jié)3鉸接。通過上述連接后的欠驅動連桿機構404中第一欠驅動連桿404a、第二欠驅動連桿404b、第三欠驅動連桿404c的桿B與近指節(jié)1間形成四桿結構;而第三欠驅動連桿404c、第四連桿404d、遠指節(jié)3與中指節(jié)2間構成四桿結構。通過驅動電機403的轉動,可將動力由兩級錐齒輪傳遞給欠驅動連桿機構404,為手指的運動提供動力。
[0048] 所述平行捏取連桿機構405包括第一捏取連桿405a、第二捏取連桿405b、第三捏取連桿405c、第四捏取連桿405d與第五捏取連桿405e,如圖6所示。其中,第一捏取連桿405a的鉸接端與第二捏取連桿405b鉸接端A鉸接;第三捏取連桿405c為彎折連桿;令彎折處兩端分別為桿A與桿B;由此,第三捏取連桿405c中桿A與第二捏取連桿405b的鉸接端B鉸接;第四捏取連桿405d的鉸接端A與第三捏取連桿405c的彎折處鉸接;第四捏取連桿405d的鉸接端B與第五捏取連桿405e的鉸接端鉸接;
[0049] 上述結構的平行捏取連桿機構405中,第一捏取連桿405a的安裝端套接在驅動軸10上,第一捏取連桿405a與基座5間安裝有第三扭簧13;第三扭簧13套接在驅動軸10上,一端與基座5底面固連,另一端與第一捏取連桿405a固連;且基座5底面上設計有斜面15,通過第三扭簧13使第一捏取連桿405a與斜面15貼合。第三捏取連桿405c中桿B套接在第二連接軸8上;第五捏取連桿405e的安裝端與遠指節(jié)3鉸接;由此,使平行捏取連桿機構405中第一捏取連桿405a、第二捏取連桿405b、第三捏取連桿405c與近指節(jié)1間形成平行四桿結構;而第五捏取連桿405e、第四捏取連桿405d、第三捏取連桿405c中的桿B與中指節(jié)2間構成平行四桿結構。所述第五捏取連桿405e與遠指節(jié)3間安裝有第四扭簧14;
第四扭簧14套接在第三連接軸9上,一端與第五捏取連桿405e固連,另一端與遠指節(jié)3固連;且通過第四扭簧14的作用,使遠指節(jié)3上的限位面302與第五捏取連桿405e貼合;此時遠指節(jié)3的捏取面301與水平面垂直。由此,通過第三扭簧13與第四扭簧14,可保證手指機構在進行抓取操作時,近指節(jié)1、中指節(jié)2與遠指節(jié)3運動的有序性。
[0050] 上述欠驅動連桿機構404中的第二欠驅動連桿404b與第四欠驅動連桿404d,以及平行捏取連桿機構405中第二捏取連桿405b與第四捏取連桿405d具有彎曲弧度,給近指節(jié)1與中指節(jié)2的變形提供足夠的空間,防止互相干涉。
[0051] 本發(fā)明自適應手指在抓取物體時,驅動電機403通過兩級錐齒輪帶動欠驅動連桿404繞驅動軸10轉動,由于第三扭簧13的作用,在手指機構未碰到被抓物體前近指節(jié)1、中指節(jié)2與遠指節(jié)3將作為一個整體運動,如圖7a所示。此后的運動可分為兩種情況:
[0052] 1、包絡抓取
[0053] 在包絡抓取模式下,近指節(jié)1碰到物體,一方面在物體壓力作用下,近指節(jié)1將根據物體形狀發(fā)生形變(即相鄰指節(jié)單元6間發(fā)生相對轉動),貼合物體表面,如圖7b所示;另一方面,中指節(jié)2將相對近指節(jié)1轉動;同時,由于平行捏取連桿405的作用,遠指節(jié)3的捏取面301將保持與水平面垂直的狀態(tài)。
[0054] 當中指節(jié)2碰到物體后,在物體壓力作用下,中指節(jié)2同樣根據物體形狀發(fā)生形變,貼合物體表面;同時,遠指節(jié)3中的限位面302與平行捏取連桿405中第五捏取連桿405e分離,使遠指節(jié)3相對中指節(jié)2轉動,如圖7c所示。
[0055] 當遠指節(jié)3碰到物體后,若驅動電機403繼續(xù)轉動,近指節(jié)1、中指節(jié)2的各個指節(jié)單元6,以及遠指節(jié)3將繼續(xù)轉動,進一步貼合物體表面,直至扣緊物體,如圖7d所示。
[0056] 2、指尖捏取模式
[0057] 在指尖捏取模式下,遠指節(jié)3碰到物體后,由于近指節(jié)1與中指節(jié)2,以及中指節(jié)2與遠指節(jié)3間存在機械限位,當遠指節(jié)3受到物體施加的力F作用時,近指節(jié)1、中指節(jié)2與遠指節(jié)3將不會發(fā)生形變,因此遠指節(jié)3的捏取面301可實現(xiàn)對物體的強力捏取,如圖7e所示。遠指節(jié)3捏取的穩(wěn)定性依靠遠指節(jié)3捏取面301與物體間的摩擦來保證,可在遠指節(jié)3的捏取面301上安裝摩擦墊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