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0001] 本
發(fā)明屬于蔬菜生產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南瓜間套種綠豆的栽培方法,適用于廣西、廣東、海南、
云南等地秋茬露地南瓜的生產。
背景技術
[0002] 南瓜(Cucurbitamoschata(Duch.exLam.)Duch.)是一種深受歡迎的蔬菜作物,全身為寶,莖、葉、花、果實和
種子均可食用,并且果肉中富含胡蘿卜素、維生素C、果膠、
淀粉和各種糖類等多種營養(yǎng)成分,具有極高的營養(yǎng)價值和保健功效。在我國華南地區(qū),種植品種以蜜本類南瓜為主,多露地爬地栽培,行間距通常為4m~5m,在生長前期行間空隙大,既造成土地資源浪費,又容易滋生
雜草參與養(yǎng)分競爭,實行間套種技術是解決此問題的有效措施,同時又可以增加經濟收入。目前在各種文獻報道中未見秋茬南瓜間套種綠豆的相關栽培技術。
發(fā)明內容
[0003]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我國華南地區(qū)秋茬南瓜間套種綠豆的栽培方法,用于解決南瓜生長前期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低問題,為種植戶提供一種簡便、低成本的生產技術。
[0004] 選擇適宜的間套種作物是關鍵,應考慮“時間差”、“空間差”和“病蟲差”等問題,即要求間套種的作物生育期相錯、互不遮擋且沒有共同的病蟲害。綠豆是秋茬南瓜間套種的優(yōu)良選擇,首先,綠豆生育期短,從
播種到采收60~70天,在南方秋茬播種期為7月上旬~8月下旬,而蜜本類南瓜的生育期較長,約120天,播種期為8月上旬~8月下旬,因此,可通過合適調節(jié)播種期,規(guī)劃田間種植、合理密植與整枝等措施,在南瓜封行之前及時采收綠豆、清除殘株而不影響南瓜后期的正常生長發(fā)育;其次,豆科作物根系具有固氮能
力和改善
土壤肥力作用,可為南瓜坐果后的發(fā)育提供額外養(yǎng)分;此外,綠豆中含有豐富的
蛋白質、Vc和無機鹽等,是南方地區(qū)消夏解暑的必備飲品,可制作為綠豆粥、綠豆沙、綠豆餅等食品,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
[0005] 本發(fā)明的華南地區(qū)秋茬南瓜間套種綠豆的栽培方法其主要技術環(huán)節(jié)包括:品種選擇、播種期安排、田間種植布局規(guī)劃、整地—
施肥—起畦、播種和育苗及苗期管理、田間栽培技術管理、病蟲害
化學防治和采收。
[0006] 其中:
[0007] 品種選擇:是在選擇高產、優(yōu)質和早熟的特性品種的
基礎上,優(yōu)先選擇耐高溫、抗干旱和抗/耐蟲性的品種,南瓜品種要求轉色快且均勻,綠豆品種要求株型直立緊湊、主莖粗壯、分枝力強、抗倒伏、成熟不炸莢。
[0008] 播種期安排:在南方秋茬綠豆的適宜播種時間為7月上旬至8月下旬,秋茬南瓜的播種時間為8月上旬至中旬,綠豆采用直播方式,南瓜需提早育苗而后定植。為了確保綠豆的生長發(fā)育不影響南瓜后期的生長,綠豆的播種時間與南瓜定植時間間隔不少于20天,秋茬南瓜的苗齡為10-12天,綜上因素,綠豆的適宜播種時間為8月1日至10日,南瓜的適宜播種期為8月10日至20日,其定植時間為8月20日至30日。另外,南瓜不宜播種過晚,否則坐果后遇低溫影響果實膨大與轉色。適時播種是農業(yè)生產的首要環(huán)節(jié),進行作物間套種時特別注意間隔時間的長短,間隔時間過短,彼此間生育期重疊而影響生長發(fā)育,綠豆較耐熱且生育期短,應提前播種,然后再定植南瓜,期間應預留充足的間隔時間,確保在南瓜伸蔓至綠豆行之前采收完畢綠豆。
[0009] 田間種植布局規(guī)劃:畦長≤30?m,畦寬4-5m,畦寬根據植株的生長習性進行調整,早熟品種生長勢較弱,可適當減少行距,中晚熟品種多生長勢旺,主蔓長、坐果節(jié)位高,可適當增大行距;在畦上靠右側1.5m處
覆蓋銀灰雙色
地膜,膜下居中
位置鋪設1條
滴灌帶,在畦上距右側畦邊0.75?m處種植南瓜,采取單行種植方式,株距0.6-0.8?m,株距根據植株長勢和整枝方式進行調整,綠豆種植于與南瓜爬蔓方向相反距畦邊0.2-0.3?m位置。
[0010] 整地—施肥—起畦:種植前深耕土壤并耙平,然后施入足量底肥,
肥料以腐熟農家肥或
有機肥為主,適當輔施
復合肥,然后充分與土壤拌勻,按照設定規(guī)格鋪設滴灌帶、覆蓋銀灰雙色地膜和起畦。以畦寬為4-5m、畦長30m計,每畦肥料用量:腐熟農家肥或有機肥100kg,N:?P2O5:K2O=15:15:15的
硫酸鉀復合肥3kg,含K2O為50%的
硫酸鉀肥3kg和含P2O5為
12%的
鈣鎂磷肥1.5kg,然后將肥料和土壤充分混勻,鋪設滴灌帶,覆蓋寬1.5m,厚度為
0.02mm的銀灰雙色地膜。
[0011] 播種和育苗及苗期管理:綠豆采用條播方式,先開溝施入足量底肥,然后將肥料與土壤混勻后,再播入種子,播種時不要過深、下種過稠或過稀,按30m計算,每行播種量0.5kg;綠豆生育期短,需肥集中,為了簡化管理,間套種時綠豆只施用基肥,不進行追肥,基肥以腐熟農家肥或有機肥為主,每畦用量:腐熟農家肥或有機肥50kg,N:?P2O5:K2O=15:15:
15的硫酸鉀復合肥2kg,肥料與土壤拌勻后,開溝播入種子,每畦用種量0.5kg,然后覆土,澆足
水分。南瓜采用先育苗后定植方式,溫湯浸種并催芽后,將露白種子點入育苗盤中,苗期注意及時摘除未脫種殼,水分管理和
預防猝倒病,以及
蚜蟲、白粉虱傳播病毒病。南瓜播前晾曬種子1-2h可提高種子的發(fā)芽率,種子采用溫湯浸種催芽法,經24-36h種子露白后即可播種,播種用50孔的育苗盤和瓜類蔬菜專用育苗基質,每孔播種1粒發(fā)芽種子,胚根向下,約
3天左右開始拱土出苗,清早露水未干時及時人工摘除種殼,苗期注意預防蚜蟲、白粉虱傳播病毒病,可用1.8%阿維菌素
乳油800倍液和25%的噻蟲嗪水分散粒劑2000倍液混合噴霧,每隔5~6天噴施1次,共進行2次。苗期宜在清早或傍晚澆水,遵循“不干不澆,澆則澆透”的原則,切忌午間高溫時段澆水。
[0012] 田間栽培技術管理是南瓜的適時定植、及時清除田間雜草、及早清除多余側枝和壓蔓、南瓜的人工輔助
授粉和田間肥水管理的步驟。
幼苗1葉1心,高8-12cm時即可定植,定植宜選擇在陰天或晴天下午5:00以后進行,株距0.6-0.8m,定植株距根據植株生長習性和整枝方式進行調整,生長勢強、
葉片大的品種采用較寬株距,采用三蔓整枝時應增大株距,定植后覆土應高于育苗土1cm為宜,定植后澆透定根水。在南瓜壓蔓之間應集中進行1次清除雜草處理,綠豆行內雜草應結合中耕清除,南瓜行間雜草可使用
除草劑清除。綠豆從出苗到開花中耕除草2-3次,中耕除草可增加土壤含
氧量,促進根系發(fā)育和根瘤菌的活動,可促進不定根的生長,促進主莖生長和防止倒伏。常見的整枝方式有3種,即單蔓整枝、雙蔓整枝和三蔓整枝,單蔓整枝時摘除主蔓第1雌花節(jié)位以下的全部側枝,選留主蔓第1、2雌花以及中間節(jié)位的1條側枝坐果;雙蔓整枝時摘除每蔓第1雌花以下全部側枝,選留第1、2雌花坐果;三蔓整枝時摘除每蔓第1雌花節(jié)位以下全部側枝,每蔓留瓜1個。蔓長1m時開始培土壓蔓,每隔1m壓蔓1次,共進行3-4次。坐果之后放任生長,不再進行整枝或壓蔓。適宜授粉時間為上午7:00~11:00,晴天用當天開放的雄花花粉涂抹雌花柱頭,每朵雄花可授3-4朵雌花,雨天時在雄花開放的前一天傍晚采摘雄花,裝入塑料袋內密封保存,第2天正常授粉。當第一個瓜坐住后,及時追肥,肥料充分溶解后通過水肥一體化系統(tǒng)施入,肥料宜用高鉀型大量元素
水溶性肥或液態(tài)肥料,濃度控制在1-2%內,每畦用量3kg。
[0013] 病蟲害化學防治:?秋茬種植主要病蟲害有
白粉病、銹病、病毒病、蚜蟲、白粉虱、黃守瓜和斑潛蠅等。應遵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堅持以“農業(yè)防治、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無害化防治原則進行防治。化學方法防治時應對癥用藥,防治白粉病的藥劑有醚菌酯、三唑
酮和乙嘧酚等,防治銹病的藥劑有萎銹靈、粉銹寧、武夷霉素等,防治蚜蟲、白粉虱的藥劑有阿維菌素、吡蟲啉或噻蟲嗪等,防治黃守瓜的藥劑有辛硫磷或菊酯類
農藥,防治斑潛蠅的藥劑有滅蠅胺。
[0014] 采收包括綠豆和南瓜采收兩部分,75%以上的綠豆莢轉色后即可采收,,采收應在早晨露水未干或傍晚進行,入庫前進行暴曬滅蟲。及時采收成熟的綠豆,暴曬過久,容易引起豆莢炸裂,同時,應及早清除田間殘株,一方面為南瓜生長提供足夠空間,另一方清除綠豆植株寄生的大量病菌和
害蟲。南瓜采收標準為轉色完全、
果皮變硬、密披蠟粉,采收后留1cm長果柄,并注意防治擦傷。
[0015] 具體的防治方法如下:
[0016] 白粉病:發(fā)病前,用50%醚菌酯水分散粒劑30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10-14天施藥1次,連續(xù)施藥2次;發(fā)病初期,用15%的三唑酮
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10天施藥1次,連續(xù)施藥2-3次。清早葉上露水未干時噴霧防治效果最佳。
[0017] 蚜蟲:選用3%天然
除蟲菊素水乳劑1200-1500倍液,或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1500-2000倍液,或50%抗蚜威水分散粒劑20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10天施藥1次,連續(xù)施藥2次。
[0018] 黃守瓜:選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50g/LS-氰戊菊酯水劑10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10天施藥1次,連續(xù)施藥2-3次。
[0019] 白粉虱:可用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1500-3000倍液,或7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7000-8000倍液,每隔7-10天施藥1次,連續(xù)施藥2次。
[0020] 斑潛蠅:可用50%的滅蠅胺可溶性粉劑2000倍液,或25%滅幼脲懸浮劑15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10天施藥1次,連續(xù)施藥2-3次。
[0021] 綠豆,別稱:青小豆、菉豆、植豆
門,拉丁學名:Vigna?radiata?(Linn.)?Wilczek,綠豆是最常見的豆物類當中的一種,是在炎熱的夏天,我們會吃到可口又消暑的綠豆湯。綠豆是我國人民的傳統(tǒng)豆類食物。綠豆中的多種維生素、鈣、磷、
鐵等礦物質都比粳米多。因此,它不但具有良好的食用價值,還具有非常好的藥用價值,有“濟世之良谷”的說法。三四月間下種,它的苗高一尺左右,它的葉小而且有細毛,到八、九月開小花,它的豆莢像赤豆莢。它的用途很廣,可以做綠豆糕,可以生綠豆芽。性味:味甘,性寒,無毒。經典中醫(yī)認為:可消腫通氣,清
熱解毒。將生綠豆研碎絞成汁水吞服,可醫(yī)治丹毒,煩熱
風疹,藥石發(fā)動,熱氣奔騰。補腸胃??勺髡眍^,使眼睛清亮??芍蝹L頭痛,消除嘔吐。經常吃,補益元氣,和調五臟,安神,通行十二經脈,除去皮屑,滋潤
皮膚,煮汁湯可解渴,解一切藥草、
牛馬、金石之毒。專家指出,綠豆中的蛋白質比雞肉多,鈣是雞肉的7倍,鐵是雞肉的4到5倍,并有豐富的維生素C、B群、胡蘿卜素等。在中醫(yī)中,綠豆可以入藥,具有清熱解暑、清血利尿、明目降壓等功效,是不可多得的"濟世良谷"。綠豆還有排毒美膚,抗過敏的功能。比如容易口
角長瘡、潰爛,易長痘痘、常有過敏現象的人,應多吃綠豆。長期多吃這種現象很快就會得到改善。
[0022] 本發(fā)明的華南地區(qū)秋茬南瓜間套種綠豆的栽培方法的優(yōu)點為:
[0023] 1、本發(fā)明的華南地區(qū)秋茬南瓜間套種綠豆的栽培方法解決了因南瓜爬地栽培時行距較寬而引起的生長前期土地利用率低問題,實行間套種后,不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綠豆的根系固氮作用可為南瓜的生長發(fā)育提供氮肥,有利于提高南瓜產量,同時增加綠豆收入,每畝可增收1000-1200元。
[0024] 2、通過調整南瓜和綠豆的播種期和田間種植方位,在種植面積不變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為南瓜和綠豆的生長提供足夠的空間,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通過綠豆的根系固氮作用,既減少了氮肥的用量,又有利于改善土壤結構;采用水肥一體化和膜下灌水技術,既提高了肥料的施用效率又節(jié)省了勞力。
附圖說明
[0025] 圖1是南瓜與綠豆間套種的田間規(guī)劃圖;畦長30m,畦寬4-5m,在畦上靠右側1.5m處覆蓋銀灰雙色地膜,膜下居中位置鋪設1條滴灌帶,在距右側畦邊0.75m處種植南瓜,株距0.6-0.8m,南瓜藤蔓向左側爬行,綠豆種植于畦右側距畦0.2-0.3m處;
[0026] 圖2是播種綠豆13天后田間圖;綠豆長出1-2片真葉,南瓜尚未定植;
[0027] 圖3是南瓜引蔓方向;播種綠豆44天,定植南瓜25天后,綠豆處于開花結莢期,南瓜伸蔓至1.5-2.0m,及時摘除多余側枝,開始第2次壓蔓;
[0028] 圖4是綠豆開始采收;播種65天后綠豆莢逐漸轉色完全,開始采收綠豆,南瓜開始進入開花坐果期。
具體實施方式
[0029]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結合本發(fā)明的
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30] 采用以下步驟即可完成華南地區(qū)秋茬南瓜間套種綠豆:
[0031] (1)品種選擇:南方地區(qū)7-8月為夏季高溫時期,雨量少,病蟲害多發(fā),因此,在兼顧高產、優(yōu)質和早熟等傳統(tǒng)主要性狀外,宜選用耐高溫,抗干旱和抗/耐蟲性強的品種,針對的病害主要為豆類銹病和白粉病,瓜類病毒病和白粉病,南瓜品種要求轉色快且均勻,綠豆品種要求株型直立緊湊、主莖粗壯、分枝力強、抗倒伏、成熟不炸莢等。
[0032] (2)播種期安排:綠豆的適宜播種時間為8月1日至10日,南瓜的適宜播種期為8月10日至20日,其定植時間為8月20日至30日。
[0033] (3)田間種植布局規(guī)劃:南瓜為蔓生
植物,蔓長5m以上,田間種植時畦寬為4-5m,畦長為30m。南瓜種植于畦面右側,采用單行種植方式,株距為60-80cm,藤蔓向左爬行,綠豆種植于畦右側0.2-0.3m處。
[0034] (4)整地、施肥、起畦:種植前深耕土壤并耙平,然后開始施入基肥,基肥以腐熟農家肥或有機肥為主,適當添加復合肥,肥料放入畦面右側1.5m的范圍內,以畦寬為4-5m、畦長30m計,每畦肥料用量:腐熟農家肥或有機肥100kg,N:?P2O5:K2O=15:15:15的硫酸鉀復合肥3kg,含K2O為50%的硫酸鉀肥3kg和含P2O5為12%的鈣鎂磷肥1.5kg,然后將肥料和土壤充分混勻,鋪設滴灌帶,覆蓋寬1.5m,厚度為0.02mm的銀灰雙色地膜。
[0035] (5)綠豆播種:采用直播、條播方式,先開溝施入底肥,肥料與土壤混勻后,撒入種子,澆足水分。綠豆生育期短,需肥集中,為了簡化管理,間套種時綠豆只施用基肥,不進行追肥,基肥以腐熟農家肥或有機肥為主,每畦用量:腐熟農家肥或有機肥50kg,N:?P2O5:K2O=15:15:15的硫酸鉀復合肥2kg,肥料與土壤拌勻后,開溝播入種子,每畦用種量0.5kg,然后覆土,澆足水分。
[0036] (6)南瓜育苗及管理:播前晾曬種子1-2h可提高種子的發(fā)芽率,種子采用溫湯浸種催芽法,經24-36h種子露白后即可播種,播種用50孔的育苗盤和瓜類蔬菜專用育苗基質,每孔播種1粒發(fā)芽種子,胚根向下,約3天左右開始拱土出苗,清早露水未干時及時人工摘除種殼,苗期注意預防蚜蟲、白粉虱傳播病毒病,可用1.8%阿維菌素乳油800倍液和25%的噻蟲嗪水分散粒劑2000倍液混合噴霧,每隔5~6天噴施1次,共進行2次。苗期宜在清早或傍晚澆水,遵循“不干不澆,澆則澆透”的原則,切忌午間高溫時段澆水。
[0037] (7)南瓜定植:幼苗1葉1心,高8-12cm時即可定植,定植宜選擇在陰天或晴天下午5:00以后進行,株距0.6-0.8m,定植株距根據植株生長習性和整枝方式進行調整,生長勢強、葉片大的品種采用較寬株距,采用三蔓整枝時應增大株距,定植后覆土應高于育苗土
1cm為宜,定植后澆透定根水。
[0038] (8)清除田間雜草:在南瓜壓蔓之間應集中進行1次清除雜草處理,綠豆行內雜草應結合中耕清除,南瓜行間雜草可使用除草劑清除。綠豆從出苗到開花中耕除草2-3次,中耕除草可增加土壤含氧量,促進根系發(fā)育和根瘤菌的活動,可促進不定根的生長,促進主莖生長和防止倒伏。
[0039] (9)南瓜植株調整與壓蔓:常見的整枝方式有3種,即單蔓整枝、雙蔓整枝和三蔓整枝,單蔓整枝時摘除主蔓第1雌花節(jié)位以下的全部側枝,選留主蔓第1、2雌花以及中間節(jié)位的1條側枝坐果;雙蔓整枝時摘除每蔓第1雌花以下全部側枝,選留第1、2雌花坐果;三蔓整枝時摘除每蔓第1雌花節(jié)位以下全部側枝,每蔓留瓜1個。蔓長1m時開始培土壓蔓,每隔1m壓蔓1次,共進行3-4次。坐果之后放任生長,不再進行整枝或壓蔓。
[0040] (10)綠豆采收:全部莢果的2/3變成黑褐色開始采收,采收應在早晨露水未干或傍晚進行,入庫前進行暴曬滅蟲。及時采收成熟的綠豆,暴曬過久,容易引起豆莢炸裂,同時,應及早清除田間殘株,一方面為南瓜生長提供足夠空間,另一方清除綠豆植株寄生的大量病菌和害蟲。
[0041] (11)人工輔助授粉:適宜授粉時間為上午7:00~11:00,晴天用當天開放的雄花花粉涂抹雌花柱頭,每朵雄花可授3-4朵雌花,雨天時在雄花開放的前一天傍晚采摘雄花,裝入塑料袋內密封保存,第2天正常授粉。
[0042] (12)田間肥水管理:當第一個瓜坐果后,及時追肥,肥料充分溶解后通過水肥一體化系統(tǒng)施入,肥料宜用高鉀型大量元素水溶性肥或液態(tài)肥料,濃度控制在1-2%內,每畦用量3kg。
[0043] (13)病蟲害化學防治:秋茬種植主要病蟲害有白粉病、銹病、病毒病、蚜蟲、白粉虱、黃守瓜和斑潛蠅等。應遵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堅持以“農業(yè)防治、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無害化防治原則進行防治。
[0044] 具體的防治方法如下:
[0045] 白粉?。喊l(fā)病前,用50%醚菌酯水分散粒劑30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10-14天施藥1次,連續(xù)施藥2次;發(fā)病初期,用15%的三唑酮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10天施藥1次,連續(xù)施藥2-3次。清早葉上露水未干時噴霧防治效果最佳。
[0046] 蚜蟲:選用3%天然除蟲菊素水乳劑1200-1500倍液,或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1500-2000倍液,或50%抗蚜威水分散粒劑20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10天施藥1次,連續(xù)施藥2次。
[0047] 黃守瓜:選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50g/LS-氰戊菊酯水劑10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10天施藥1次,連續(xù)施藥2-3次。
[0048] 白粉虱:可用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1500-3000倍液,或7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7000-8000倍液,每隔7-10天施藥1次,連續(xù)施藥2次。
[0049] 斑潛蠅:可用50%的滅蠅胺可溶性粉劑2000倍液,或25%滅幼脲懸浮劑15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10天施藥1次,連續(xù)施藥2-3次。
[0050] (14)南瓜采收:南瓜以食用老瓜為主,秋茬果實發(fā)育期40-50天,當瓜皮轉色完全,瓜皮變硬,用指甲難以掐入,表面出現臘粉時即可采收,采摘時留果柄2cm,分級采收,輕摘輕放,防止碰傷。
[0051] 上述說明并非是對本發(fā)明的限制,本發(fā)明也并不限于上述實例,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的實質范圍內,作出的變化、改型、添加或替換,都應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